纸质书会退出市场吗?

这是我在微博提出的一个问题,居然有9.6万的热度,其中有一个博主用了一篇文章来回答这个问题,遂将此文单独摘出。

对目前国内的纸质刊物将何去何从的思考

文/南郭居士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纸质刊物在书籍的进化史上占有重要的过程,书籍的发展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除结绳记事外,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后来又有帛书和卷轴。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十八世纪末以后,平版印刷逐渐大行其道。

而国内的纸质刊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其黄金时代已经消失。这里笔者以诗歌刊物为例,来说明纸质书是否会逐渐退出文化市场。目前诗歌的刊物时代已接近消亡,或者说濒临死亡或苟延残喘。还挣扎着活着的已经不多,比如《诗刊》《星星》《诗选刊》等是比较有名的,其它还有《绿风》《作品》《诗林》《谢桥风采》《爆炸》《西部风》《人大诗报》《珠江诗报》《新诗大观》《自由诗篇》《东京文学》《莽原》《中国诗歌报》等,但都已经远离了广大读者,除诗人和部分文学爱好者外,已经没有太多人知道这些名字,更别说阅读了。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就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纸质刊物的成本和储存问题就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现在国内的诗歌刊物也包括其它文学刊物,由于市场机制的自然断奶,特别是电子书籍时代的到来,许多纸质的刊物已经消亡,而个别为了生存的为数不多的刊物,要么文化部门还给经费或补贴,还带着一些功能性倾向,要么只能通过多种渠道的赞助才能勉强存活,因此所谓“具有崇高艺术地位”的纸质刊物早已不复存在,其内容无形中包含有铜的味道。而且极少存在的纸刊已经无法满足广大文学作者的需求,里面充斥着人情稿,赞助稿。有人统计,目前一个普通诗人如果投有稿费的纸刊,由于刊物容量的限制,如果每天一篇一直投下去,平均十年才有可能被刊登一篇,这还得遇到有良心的编辑,不然就连后面排着长队的有利益和猫腻的稿子都刊登不完。

因此我们应该感谢伟大的电子刊物时代的到来!因为它的容量的无限性,使广大作者的作品有了面世的机会,而文化作品不分高低,视个人阅读品味而定,大浪淘沙,优秀的作品或受大众喜爱的作品就会流传,更让人欣慰的是,电子刊物的容量不但是无限的,其保存能力也是永远的,不像纸刊一样会失传。

书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朝着轻便、历久,易于记载、复制文字和图画的材料上,通过不断完善的技术方法,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流传和保存信息,具有宣告、阐述、贮存与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任何事物都有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将来,纸质书刊会作为一种收藏品,艺术品或奢侈品存在于我们的所谓书柜,作为一种文化象征。未来的书,除了电子的,还有全息的,还有我们想象不到方式存在,给我们知识和文化的营养,但纸质书对人类文化的贡献仍将载入书册。好在纸和书只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好在文字不灭,文化永存。

在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子刊物时代,真正纯粹和干净的诗或作品,将永远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


 

作者简介:南郭居士,本名郭军,男,汉族,籍贯甘肃徽县。中国诗歌学会、中国金融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会员,「中国诗歌报」诗词创研中心副主编,陇南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狗尾草诗人原创艺术团队主创人员。有数百篇文学作品在各类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著有「南郭词文」,并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诗歌提名奖。获“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现代诗入围奖。作品入编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

花鼓不花
花鼓不花

本博作者

文章: 572

一条评论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