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读到一篇文章,题目就不说了,我们重点讨论里面的内容。在题目里要表达的是提高骑行速度,还是增加踩踏力度。
在骑行的速度影响因素里,拿力度与踏频来进行分析是完全错误的。
自行车的速度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踏频和齿比。
在齿比不变的情况下,踏频越高,速度越快;在踏频不变的情况下,齿比越大,速度越快。
那么,踩踏力度对自行车骑行的速度没有影响吗?
有影响,但是踩踏力度是通过影响踏频和齿比来发挥作用的。
在外界情况相同的情况下,踏频都为90,那么,腿部力量强的骑行者就是相对轻松的情况下骑行;而腿部力量弱的骑行者就是在相对困难的情况下骑行。
当增加增加了齿比后,腿部力量强的骑行者仍然能保持90的踏频骑行;而腿部力量弱的骑行者就有可能“蹬不动”。
所以,我们的踩踏力量是用来对抗阻力,实现踏频与齿比增加的。
在这里,我有一个疑问是,有很多人在强调踏频的数量,好像必须固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当我们在骑行的时候,外界一直在变化的是道路,比如路面的变化,坡度的变化,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保持踏频?
另外,骑行时的踏频与齿比不是应该根据个人与外界的情况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吗?
当我谈论自行车速度的时候,又会有杠精跳出来说些速度不好的风凉话。
下面是我对骑行速度的两件小事,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
(一)以前骑折叠自行车去田横岛的时候,均速25,这一路上始终要保持运动的状态;现在有瑞豹公路自行车了,如果继续保持运动状态的话,均速可能接近30。而我将速度控制在25以内,这一路上轻松了很多,还有闲情逸致去看看其它的地方。
(二)骑行流清河的时候,来回48公里,最好的均速是29,但如果出去玩的话,我可以将速度降到20,那么我就可以骑行更远的距离。
骑行速度不一定要跟别人比赛,它有时候不过是提高骑行感受的一个“编外”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