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

带一朋友去海边钓鱼,从来没有体验过海钓的朋友跟媳妇都有三五条鱼上钩,虽说以前在水库里钓过鱼,但几乎没有收获。后来,朋友每次见到我都要提一提钓鱼的事:在海里钓鱼就是不一样,鱼在水里吃钩是能感觉出来的,也没想到第一次钓鱼就有收获。朋友对海钓还是念念不忘。

在农村长大的人,钓鱼是儿时最常见的娱乐方式,一根竹竿和几条蚯蚓,让那些坐不住的孩子能在河沟旁呆坐一天,钓鱼是孩子世界里培养耐心的一种方式。住在海边的孩子与内陆的孩子都有钓鱼的娱乐,只不过钓鱼的地点不同,对了,方式也不一样。

大人都不许孩子约着小伙伴去钓鱼的,可在不经意间,大人也常在孩子面前回忆儿时钓鱼的快乐时光。有一次,父亲破天荒的带我去海边夜钓,走之前一遍遍的嘱咐我,没有大人领着,决不允许去海边钓鱼。我嘴上答应着,心里却想着,去海边钓鱼,去过的次数都数不清了。我估计,父亲也明白,他小时候肯定也瞒着爷爷去钓过鱼。

小孩子钓鱼没有教科书可以参考,在海边钓鱼的次数多了,也会积累一些经验,哪里的鱼多,什么样的石缝里有鱼等,每个孩子也都会有自己的钓鱼经验。这些经验很跟随孩子们长大。记得有一次带朋友去海岛上玩,看到海边有人钓鱼,朋友们也想体验一下。临时在船上找来鱼钩、鱼线、螺丝帽做好钓鱼的工具,找来几只小虾做饵,开始了一次简单的钓鱼体验。凭着儿时的感觉,在礁石间搜寻,哪里能钓到鱼,基本猜测的差不多。只是现在不常去钓鱼,这个能力也退化了,再没有以前的敏锐度了。

我不太喜欢钓淡水鱼,主要原因是钓技差,几乎没有什么收获(我是被钓淡水鱼练了耐心,钓不到鱼还能跟别人在水边坐那么长的时间),海钓才是我的主攻方向。

去海边钓鱼,没怎么失手过,只是不敢让大人知道去海边钓鱼了,钓来的鱼基本上都送人了。只有大人在眼前看着的时候,才敢跟大人炫耀钓鱼的战利品。最多的时候,钓过满满一盆。

那次钓鱼真是神了,扔进水里的鱼钩,还没着地儿就有鱼咬钩,而且是咬死钩,所以,那天我的动作是给鱼钩挂饵,扔进水里,然后提竿,鱼就上钩了。

工作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再没钓过鱼,看到别人在海边钓鱼,心里也作痒,遂买了钓具,再次体验钓鱼的乐趣。但奇怪的是,只钓起过几条小鱼,钓鱼真成了我的体验。有时候,大家说起钓鱼,都来问我,海边长大,是不是钓技一流。我总要含糊着辩解一番,英雄不敢提当年的勇,就跟多数城市里的人一样,快要五谷不分了。

家的附近有一条河,被重新规划建设成为公园,而且一直有人负责维护工作,河的水质较好,鱼也渐渐多起来。有了鱼,也就吸引了垂钓者,一年四季,河边都少不了钓鱼的。每次去那里散步,见到钓鱼的,总会在旁边看一会儿,过过“钓鱼”的瘾,我是不会来此钓鱼的,淡水钓鱼不会成为我的休闲方式的。

虽说我不会去河里钓鱼,可我可以用相机去拍摄钓鱼的人。钓鱼的人撒下钩之后,会一直盯住浮漂,不会关注周围,这也给了我偷拍的机会,手里也攒了不少钓鱼主题的相片。只是,多数钓鱼者都保持一样的姿势,同时也一直对着河中央,也没拍到几张满意的相片。

在河边拍摄的钓鱼爱好者在河边拍摄的钓鱼爱好者

在很多诗词里,都有对钓鱼的描写,唐代柳宗元的《江雪》里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郑谷则有诗篇《淮上渔者》,“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唐白居易的《渭上偶钓》[1]则用比较长的“篇幅”详细描写了钓鱼的乘兴、兴尽的过程,并表达出不在鱼的忘机心态。

[1]渭上偶钓

唐 白居易

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

偶持一竿竹,悬钓至其傍。

微风吹钓丝,袅袅十尺长。

谁知对鱼坐,心在无何乡。

昔有白头人,亦钓此渭阳。

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

况我垂钓意,人鱼又兼忘。

无机两不得,但弄秋水光。

兴尽钓亦罢,归来饮我觞。

古代绘画中有不少与钓鱼有关的素材,元朝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卷》中就有“渔舟垂钓”的元素,来表达景色的空旷和静怡,“扁舟垂钓”也是留白主打的绘画中经常出现的元素。

可惜的是,古代诗词绘画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钓者”多在江河湖泊,与海钓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古代人的思想固守在“陆上”,海边渔景被油画表现居多(可能看到的绘画作品太少,实际情况有可能并非如此)。

花鼓不花
花鼓不花

本博作者

文章: 664

4 评论

  1. 站在海边钓鱼
    得注意海浪吧
    不让小孩独自去
    是真的有大浪来了卷走人的事情吧

    我去海边玩儿,见最多的警告就是,不要背对大海……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