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专家们的快乐童年

今天,同学群里在聊高考的话题,有两个在调侃当年如何不好好学习的事儿。其中一个还不忘感慨,后悔当年不好好学习。这样的感慨,我们其实见惯了,感慨过一次,低头去奔波自己的生活了,也不会有人为这个人的不好好学习负责。

看现在的教育,一直在强调创造力等与学习成绩无关的东西,还有专家出来说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在孩子的培养上,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是最经济的方式,也是顺合了家长孩子的心理,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就不需要家长和孩子用毅力去克服一些困难。

快乐童年的理论到底是对还是错?是不是现在有些家长因为小时候学习太苦,现在选择让孩子去过所谓的快乐童年呢?但在我们的身边,见到的却是以前学习成绩不好的家长都想着让孩子学习更好一些。在一个短视频里,博主讲的一个事实对现在的教育有很特别的意思,这个博主说,对生活在底层的人来说,上学那会儿的确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当他们毕业走入社会后,上学时欠下的痛苦都以高利贷的方式还回来了。

有空的话,大家可以去读一下《我在底层的生活》,那是一个在我们眼前不太会出现的社会角落,而那个角落里的群体却又是美国的教育体制的结果。当然,当一些教育专家谈美国教育的好时,不会用这些作为例子来说明。

国家倡导的双减,看似是减轻了负担,另一方面让减去的东西偏向于一个更小的群体上了。双减,对有些人来说并不合适。跟着双减去减,有可能减的是自己。

有些家长的举报害人不浅。就拿高考来说,它是一个省对高考名额的竞争,各地市都在使出浑身解数让本市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本科数。问题在于,社会上流传着减轻学生负担的名号,所以,家长对学校起了监督的作用,孩子的学校加了课,延迟了上课的时间,必举报之。一个地区或者一所学校的减实际上是退出了竞争的市场,将机会让给了别人。而一所学校要想减,也要看大环境。因为有些家长希望孩子有竞争的机会,所以不希望减,看到孩子学校加班加点反而很高兴。那些又想轻松又想有好成绩的家长反而会成为分母。

另外 还会影响同群体中其它与此相悖的想法的家长。最后骂学校升学率不高的家长往往就是想要减负的家长。

作为个体的家长和孩子来说,并不是大数据,他们要寻找在群体中的位置,所以,努力很重要,当然也包括学习时间的延长,不要用个体的利益需求去考虑群体的问题,群体的走向是个体的走向趋势,却又不是每个个体的利益。

在有些问题上,一个个体的思考首先要考虑这个是是否对自己是有利的。事件的人和事是在不同的角度上的。一个邻居,不知道从哪里得来对教育的负面消息,总爱拿桌面上的事来对现行教育评头论足,甚至是对抗,等孩子毕业时,学也没考上一个,孩子在上学期间都去享受“教育要求”了。殊不知,你在要求,别人放弃了要求。

 

花鼓不花
花鼓不花

本博作者

文章: 743

5 评论

  1. 当对教育没有长久的计划,或者只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一切都是“想象”的话;还是接受大众教育吧。
    作为老师,看到太多的自以为是和“我式”教育。

  2. 每个学生每个教师对于快乐童年的理解不同吧,尤其是习惯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思维的我们,童年或许更多需要的是头悬梁,锥刺股般的奋斗,遑论快乐童年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