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毛的《送你一匹马》手记

装修房子的时候特别要求做了一个书架,书架在阳台,怕太阳只晒到书,还为书架做了一个小帘子。将这些年的书整整齐齐的摆放在书架上,让阳台也有了书房的感觉。书架上的书不曾少,随着买书、读书,上面的书放不下了,变成两排。看着这些书,让人有些飘飘然了。

我觉得自己读书不少。

那天,与好友聊天,谈到日常忙什么事的话题,繁忙的事有很多,好友在繁忙之外在读股票的书,我在繁忙之外读书、写博客。聊起博客的时候,我想到一个叫做“尺宅杂记”的博客,博主每读到一本书都记录在博客里,我看那读书数量的编号已经到了一千多。读书的种类,不是游记、生活等快销的书,居然是古哲学、文学类的。这类的书,在现实中,我只见到一个人在阅读,一个中医,专门在古籍里寻找“药方”。

我读过的那几本书,与他们的阅读书目与体量相比,不只是小巫见大巫。

我一直感觉,阅读的圈子很小,能够坐在一起谈读书的场合几乎没有。记得几年前,看到同事在朋友圈分享了一本书,我唐突的发信息过去问,你也常读书吗?同事匆匆的回了俩字“是啊”,再没有下文,看着像是同事的小秘密被我发现了一般。

但我又感觉,阅读的圈子并不小,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在一个沙发上躺着一个正在读书的人,这个人就隐藏在我们周围。

读书的人,都是不太爱分享的,就像这个读书人不读书一样。读书是一个习惯,也是成长的方式,很多的名人在没有聚光灯的时候,其实都在读书,在学习。

这两天在读三毛的书。三毛的才华是有目共睹的,这些才华到底是怎么来的?阅读必然是其中的一个环节。《送你一匹马》里有一篇文章《不觉碧山暮,但闻万壑松》,这篇文章里载了一篇三毛做教师时给学生批注的《学期作业报告》,有点评,还有给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目,学生谈光绪改革的失败,定性为其没有才干,三毛批注“光绪虽是专制君王,却无专制的实权”,并推荐学生阅读《魏武帝集•求贤令》一篇,研究曹操如何用政。

这也可以看出,三毛的优美文字不只是才华,早些年的阅读早就为写书埋下伏笔。

读书的确是一些人隐藏的成功密集。

如果说现在的阅读大环境不如以前,我看是有些人看不到“别人读书”,以为别人不读书,自己也跟着不读书了。况且,很多名人谈自己的成功都是隐去读书这一环节的。

很多人不读书就像一个骗局。

上学的时候,在我们唠叨的别人家的孩子在“偷偷学习”并不是空穴来风,很多人将成功的过程轻描淡写,也许是另有目的。

关于读书的话题,在微博里有一些读书的大V号,其关注量都不是小数目,也就是说已经读书的、想要读书的都在关注读书,所以说,到底是不是现在读书的人很少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去了解。

我们通常说读书需要一个氛围,而已经将读书当作习惯的人来说,自己就是氛围,是要引导其它人去进行阅读的。通常,我们的阅读又是一种娱乐,读武侠小说,听武侠广播,看武侠电视剧、电影,如果不去研究“手法”,都是差不多的。同样在《不觉碧山暮,但闻万壑松》里,三毛批注的作业,正来自于电影相关专业的学生,她跟我们的观影视角是不一样的。而每个人的观影视角都是不一样的,同样是读武侠的书,对有些人来说只是一个故事,而对另一些人来看,可能涉及到某个社会问题。

我在读书的认真程度上,一直是很肤浅的,读过的书并没有抓住什么重点,这一点还不如孩子的课外阅读,孩子总是在书上标注好词好句,冷不丁的还能拿书上的内容来跟我们讲道理。这些,是语文老师教的。

我想在读书这件事上下点功夫,是不是该去找一本“如何读书”的书来读呢?可又一想,如何读书的书也是书,其它的读不好,难道就能将这一本读好吗?还不是跟其它的书一样,浅浅的略了一遍。

无论读书质量如何,到一定的数量后,总是想要写一写,也就有了自媒体。读不通、写不顺,可能就是现有的结果吧。读通了书,才能写得顺,才会有略通的文章。

每次支付了下单的书籍后,总会在心里不断的强调,这些书一定要细细的阅读,可是,每一本书读完,又是走马观花,更被眼前的新书吸引,丟下只粗略读过一遍的书,翻开新书的书页了。

如果能有人帮着、引着如何读书,该有多好呢。

花鼓不花
花鼓不花

本博作者

文章: 743

2 评论

  1. 对阅读的独到见解,阅读习惯和意义,我也有类似的感受,但是相比于有习惯阅读看书的人来说,我相当于没有。阅读是成长或启迪的路径之一,我在阅读看书方面要向大家学习。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