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后

听一人说,曾经读过余华的《活着》,只一遍。前几天重新拿起这本书,翻开来却发现对书中的很多内容根本就没有什么印象。这可能是当时阅读这本书的 时候没有认真做笔记。

为了追求阅读的新鲜感和速度,并没有几个人会在读书的时候去做笔记,能用笔在书上划划重点就很不错了。虽然大家手里有不少很经典的著作,可是,在阅读这些书的时候,都当作消遣了。这其中也包括我。

在年初的时候,我给自己订下的年阅读计划是读15本书,在读过7本后,就不想再阅读新书,想要从读过的书里找出基本,重新阅读。

我先找到的是《旅行的艺术》,作者是阿兰德波顿,这本书至少被我读过三遍,但在阅读的时候,我保持了书页的清洁,并没有在书的内页里写过一字一句。此刻,重新拾起这本书的时候,却发现,书中的许多内容仍是那么的陌生,好像并没有读过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认为问题出在阅读并不认真上。

一般,我们认为阅读是一种提升自己的方式,阅读也的确有这项功能,可是,我们却忽略了什么样的阅读才能提升我们。在我们好不容易能挤出一点点时间来读几页书的时候,与不读书相比的确是有“进步”,但也有可能,我们的阅读效果却是微乎其微的,我们并没有认真的思考读过的内容,甚至是没有“看清楚”从眼前路过的文字,这就让我们在阅读后的效果打折扣了。

所以,我们要审视读书,珍惜我们的阅读。当别人在刷无聊的视频时,我们却在克服惰性,开启读书之旅,这不是装给别人看的,是我们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当然,我们就要为自己的这种自觉的行为负责,用心的去读书,不要讲读书变成另一种消遣,读而无获。

认真是阅读的一种态度,多读几遍是加深记忆的一种方式,在读书的问题,我们依然要遵循学习的规律,不能只顾往后翻。

在我重新阅读《旅行的艺术》时,的确发现许多新的内容,或者对过去读到的一些内容有了新的理解。这就说明,读书的数量是要建立在阅读的质量上。

书架上的那些书,如一个知识的体系,当我们望着书脊上的名字,应该能够带我们回忆书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将这些书构建成我们的知识体系。

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个很重的学习内容,它可以帮我们提高阅读的效率。如果读过一本书后能够写出阅读笔记或者自己的思考,那一定会对这本书有更深的印象,也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读书的人,其实,他对阅读实践效果要比我们一般人强,因为他知道读书要记笔记才能有印象,所以,他才会下结论,在阅读《活着》时,因为没有记笔记,而没有能够对书有印象。

用读书来提升自己的时候,也会产生“读后”都差距,这个差距就是能记住书里的多少内容,及理解有多深刻。

读书,我们该重新来审视。

花鼓不花
花鼓不花

本博作者

文章: 739

14 评论

  1. 阅读和年龄、心境、当下有关。就像《活着》第一遍时也没有什么感觉,当下再读一下,颇多感慨。所以有些书也许在架子上摆着,也许N久之后再回望,有新收获。

  2. 我也想定制计划,一年看几本书。现在看书真的越来越少,不是时间少而是不愿去看,大多数都消磨在了抖音等娱乐闲暇软件,一周前我把手机里抖音等都删了,想通过阅读来充实自己。

  3. 读书要能用到,才会有印象。

    没有印象,是你读后,就没再用它。

    读书之后,即便没有印象,也不用后悔。

    书没有白读的。与书共度的时光,总是会快乐些。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